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

切中肯綮

切中肯綮指的是文章內容切合題旨,沒有旁生枝節,我想從作文簿上的評語範例中大家應該都可以找的到。文章要寫得好,首先要知道自己要寫什麼,然後以那個主題為出發點,時時提醒自己不要離題。這說起來雖容易,要做到卻很難。這就是為什麼我現在打報告都得先擬好大綱,免得寫到最後變成喃喃自語。

昨天晚上和昭彥吃飯時也聊到這個成語,我說的是「著重肯綮」,而昭彥適時將我糾正過來,我才發現我用錯了。正確的成語應該是「切」中肯綮才對。如果我的記憶沒錯的話,肯綮應該是骨肉相連的關節部位。如果在剁肉的時候能夠抓到「肯綮」,這樣一來便會省力許多。這讓我想起高中時讀過的莊子庖丁解牛篇,在網路上找來給大家重溫一下。

庖丁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觸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響然,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,合於桑林之舞,乃中經首之會。

文惠君曰:「嘻,善哉!技蓋至此乎?」

庖丁釋刀對曰:「臣之所好者道也,進乎技矣。始臣之解牛之時,所見無非全牛者﹔三年之后,未嘗見全牛也﹔方今之時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,官知止而神欲行。依乎天理,批大卻,導大窾,因其固然。技經肯綮之未嘗微礙,而況大軱乎!良庖歲更刀,割也﹔族庖月更刀,折也﹔今臣之刀十九年矣,所解數千牛矣,而刀刃若新發於硎。彼節者有閒,而刀刃者無厚,以無厚入有閒,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。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。雖然,每至於族,吾見其難為,怵然為戒,視為止,行為遲,動刀甚微,謋然已解,牛不知其死也,如土委地。提刀而立,為之而四顧,為之躊躇滿志,善刀而藏之。」

文惠君曰:「善哉!吾聞庖丁之言,得養生焉。」

庖丁是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廚師,手藝刀法精湛,其名更成了菜刀的代名詞。暫且不論是否真的存在,但是他談到用刀的方法,實在只能用藝術來形容。用刀的聲音清脆悅耳,殺牛的動作合於桑舞。何以他能夠輕鬆自在地殺牛,動作俐落,就是因為他既經肯綮,順著牛的身體結構割下去,使牛連自己被殺了都不知道。

如果我們也能掌握做事的訣竅,抓到其肯綮的話,那麼不只是寫文章,做很多事情都能夠事半功倍,再龐大的困難也能「迎刃」而解了。

1 則留言:

d29872523 提到...

日文的菜刀的漢字剛好就是"庖丁"XD~

話說"肯綮"也不是這麼好抓呢= 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