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

雨男

「雨男」這個詞可不是模仿某部電影的名稱(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那部片叫做「雨人」),也不是指大家一起出去玩時,會帶來衰運引起驟雨那種討厭鬼,而是指我自己。我能以不同角度去欣賞雨的存在,也覺得自己個性也和雨的某些特質很類似,進而產生了如此的認同,自詡為「雨男」。會這麼想也許是自己天性浪漫使然,對於一件平凡無奇的事物總會引發我不同的情感,所以說藝術性和多愁善感是分不開的。

從小我就特愛下雨天。春天暖雨、夏天熱雨、秋天涼雨、冬天冷雨四時皆宜。淋雨、聽雨、看雨、聞雨、嚐雨五感皆可。至於酸雨、二氧化硫等問題,諸如此類種種與都我無關,因為比起那些客觀的科學論述,我更在乎我的主觀體驗。

春天綿綿細雨溫柔婉約,蒼穹之下帶來無限生機。惱人溽暑讓人透不過氣時,一場滂沱大雨給窒息的我一劑強心針。夏雨比刨冰消暑,比冷氣清涼。秋雨颯颯,是我身上所有每一條神經都最敏銳的時刻。冬雨則是冰冷的女王。又濕又冷的雨天,穿著厚重衣物,撐著傘在台北街頭走著,感受冷雨都都都地打在傘面上,凜冽而直接。雖說四時雨給人截然不同的印象,但雨的本質基本上都是不變的。任何時候,你都能夠用五感去體會它奇妙的存在。

猶記某個星期一晚上從捷運站回家的時候,突然下起了大雨傾盆。沒帶傘的人們咒罵著老天爺,卻仍舊乖乖地掏出腰包買傘或雨衣,給捷運站旁的小販賺了筆意外財。苦了沒傘的,樂了賣傘的,真是同一事件兩番心情。看著人們穿著雨衣在雨中走路或騎車感覺十分有趣。有了雨具保護的人,可以肆無忌憚地在路上走著,前往下一個目的地。但是如果沒錢買傘,或是身旁根本就沒傘時,那該怎麼辦呢?有的人只能在騎樓焦急地等待雨停,等了不耐煩的,就乾脆拎著包包罩著頭直衝進雨中。

那天恰好身上沒錢,想著即使書包被淋得全溼也無所謂,索性不躲,就直接騎了腳踏車回家。途中我奮力地騎著,大顆大顆的雨珠打在我的身上,打在我鏡片上,模糊了視線。像是一種脫離了一切文明價值教條,天人合一的自然淋浴。到家時,我濕透了,書包裡的筆記也全濕透了。看著紙張上的筆墨紅藍黑紫糊在一塊,只留下當初書寫時的用力痕跡,但我不以此為苦,把它當水墨畫欣賞,藝術色彩特濃。一面用吹風機將筆記吹乾,一面想著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」這句話,我彷彿也頓悟了六朝玄士的這種灑脫。

又有一次,和友人在椰林大道走著。那時烏雲密布籠罩大地,轟隆轟隆雷聲伴著雨珠毫不留情地下著,打著。那時我倒怕弄濕背包裡的書和筆記,於是在便利商店買了件黃色輕便雨衣罩住全身,配著夾腳拖鞋趴搭趴搭地在積水的路面上走著。我們一路上像瘋子般隨著雷聲驚呼,兩個人一起淋雨也別有味道。最後我們可說是淋的十分狼狽,但也相當舒暢。她說T.I.T. (This is Taiwan),這就是台灣,實在是在中肯也不過。也許只有在台灣才能感受到這種午後大雨滂沱的痛快。

還有另外一種淋雨的方法,那就是在游泳池。在雨天裡游泳的感覺真的很奇妙,某個五月午後,灰濛濛雲霧滿天,整個游泳池內就只有我一個。那時我靜靜聽著雨水打在水面的聲音,難以用文字形容我的感動。

一雙纖手,緩緩撥過豎琴奏出天籟,而雨絲就是那雙手,從天上來。聚集的烏雲是替前奏的拉幕,風雨前的寧靜。當雨點開始打下,整場音樂會隨即開始。雨絲如屢屢輕絲時,是她輕柔地在水面撥著圓滑奏,中板的主題部。當雨絲化做雨粒後,她改用鋼琴彈奏灰色沉重的快板。當雷聲隆隆響起,她即斷然奏下休止符。為了安全起見,泳客必須上岸,但我常想如果不是因為安全起見,伴著雷聲游著仰式,似乎是滿刺激的一種娛樂。

雨絲不只是音樂家更是個畫家,她在泳池水面畫出一幅幅瞬息萬變的動畫,為我這唯一的觀眾呈現出不同的精采畫面。絢麗多變的波紋漣漪和灰色的天空相映成趣,讓我彷彿置身於太虛幻境,忘了自己其實只是在泳池而已。水溫剛剛好,一邊游泳一邊感受著雨,根本不需要五星級設施也能有高規格的享受。

也許有些離題,不過那一天在下著細雨的游泳池游泳時,我想起了法國藝術電影導演奇特勞士基的電影「藍色情迷」。裡面有一幕游泳池美得讓我印象深刻。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許在片子一開始就歷經一場死亡車禍,失去丈夫及女兒,絕望深深蝕刻於方寸。在勘藍的泳池中的獨自打水以及狂亂的肢體動作,純粹只是為了釋放她難以言語的痛苦。

被日常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時,我也像她一樣,逃進了游泳池。不過我並不絕望,也不狂亂,因為這時及時雨來了,她用悅耳的自然音樂提醒著我還活著,活著真好。在池中泡著帶有淡淡氯味的水,淋著雨,雙腳奮力拍打著,生命意義就在這同時被我頓悟。

至於聽雨,到海邊會是個不錯的選擇。有一年剛放暑假,一個人心血來潮大老遠跑到花蓮海邊,那時的雨讓我永生難忘。下著大雨,獨自坐在岸邊,撐著傘,聽著雨水刻噹刻噹打在傘面,配上浪拍打在海面的聲音,突然覺得自己好渺小。

每天每天,不管大雨小雨冰雹雨,陰天晴天颱風天海浪永遠拍打著。而我只是這數十萬年當中的一個過客罷了。我試著聆聽它想表達的訊息。也許數十年之前,什麼人也像我這樣坐在這裡聽著海聽著雨,想著自己那微不足道的青春。某一個慘綠少年曾經在這裡將衣服淋個溼透,然後嚐些帶點海水鹹味的雨水,望著一片無垠的海面,他的煩憂頓時消逝得無影無蹤。

我總認為,海是雨水最終的目的地。在液、氣、固這三態長久旅行之後,他也渴望回到他的家鄉,落入海面,成為另一波海浪,然後等待放晴,又進入下一次的旅程,蒸發、凝結、降雨。一次又一次地輪迴著。就這樣,每一滴水滴走著他獨特的生命行旅,也許在台北蒸發,隨著大氣漂移,他又地球上某個角落緩緩地降落了。這樣想著,突然每一滴打在身上像是結束生命般的雨水,其實都正準備重新開始一趟嶄新的旅程。雨滴和人一樣,都有他獨一無二的旅程。結束只是另外一個新的開始,我們並不用害怕。

聞雨又是另外一種賞雨體驗。以前眷村還沒鏟平,我總喜歡在房間裡,打開窗戶看著外頭的雨。那種揉合了植物香氣和土味的雨是我的最愛。眷村人家所種的玉蘭花,桂花,及其他不知其名的香花,被雨滴打過後香味被融在雨水中隨著風飄進來,近乎濃縮過後的自然香氣,比起在露天咖啡座點的一杯卡布奇諾還來得醉人。屋內賞雨有個好處,就是可以保持乾爽,又能享受風飄來那種美妙的氣味。差我十二歲的小弟似乎也被我潛移默化地愛上了雨天。身高不夠高的他總會在拿一張小凳子,抬著頭看著窗外的眷村雨景,我們一起享受著這種香氣。

而颱風天時,我最喜歡讓書桌面向窗戶,然後開始讀起任何一本書。幾乎讓人察覺不到的細小雨絲會隨著風進來,落在我的書頁上,給我一種不折不扣的沁涼。感受著外頭的風雨交加,聞著颱風雨的味道,足以令人忘記憂愁。只不過自從眷村拆建之後,原本飄進來的植物香氣,成了泥水灰塵的土味,文明墮落的味道。回憶中雨的味道只能用想像稍稍憑弔。

最後一種對雨的體驗,應該可說是雨過天晴後,小雨珠經由光線折射形成的彩虹吧。雖說彩虹難得一見,但我曾有幸在椰林大道上看過兩次。一次是完整的拱型,水洗過的天空襯著七彩漸層,幻化成如仙境般美妙的階梯。另一次則是被切割成一半的拱型,雖不完整但仍舊美麗。彩虹,是雨水用另一種姿態顯現的樣貌。也許生命中有許多雨天看似沒辦法渡過,但是沒有雨天,就不會有美麗的彩虹。

有時候覺得自己只是不識愁滋味的「雨男」,感受性比別人強了些,在旁人看來也許無病呻吟。大多數人覺得雨代表憂鬱,曾經我也是這樣覺得,不過我倒覺得境由心轉。外在並沒有所謂的哀喜,哀喜只是自己內心的投射。即使下著雨,我們也可以很開心。

大自然就是這樣子用自己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故事,唱出自己的歌,畫出自己的圖畫,等待我們的靜觀自得。我所感受的雨也許太主觀了太形而上些,但卻是我最真實的感受。然而,此後雨仍會以不同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,屆時我們又該如何去詮釋她呢?

沒有留言: